英国大学宿舍生活普遍很开放甚至可以说很混乱吗

问答05

英国大学宿舍生活普遍很开放甚至可以说很混乱吗,第1张

英国大学宿舍生活普遍很开放甚至可以说很混乱吗
导读:  又是一年出国留学季,又一批怀揣梦想的同学们即将踏上异国土地,那英国大学宿舍生活普遍很开放甚至可以说很混乱吗下面从多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  行前打包:请检查你的行李清单 关于打包行李的问题,谣言弄得大家都扛着各种锅,带齐调味料,亲,这些在

  又是一年出国留学季,又一批怀揣梦想的同学们即将踏上异国土地,那英国大学宿舍生活普遍很开放甚至可以说很混乱吗下面从多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

  行前打包:请检查你的行李清单

 关于打包行李的问题,谣言弄得大家都扛着各种锅,带齐调味料,亲,这些在中超都有卖,别辛辛苦苦背来,还好多都用不上。如果实在想带,一个电饭煲就够了。英国人也要做饭的,超市那些厨具很便宜,床单被罩枕头什么的也不贵。对于带了整箱姨妈巾的姑娘,我只能说日用齐全夜用略短。

 来到英国,一定不要带太多衣服,因为一定会买新的,尤其女生。不说奢侈品牌,除了满大街的H&M、ZARA,个人更喜欢Topshop、Miss selfridges、New Look等,虽然这些高街品牌一直走在流行前沿,但难免有相同的流行单品、潮流元素雷同出现,Primark虽然不太算是高街,但很便宜。

 初到英伦:英国人真的绅士么

 初到英国的时候,路程相当坎坷。从曼城下飞机,一个人拉着两个大箱子背着包,步履艰难的往火车站走。中途没有绅士的帮助,却换来无数冷眼说我不要挡道,顿时对英国的好印象就木有了。还好在火车站办理young person card时,工作人员的好态度加回几分。火车轰隆隆到了约克。

 对于约克,可能好多国人都很陌生,大家都只知道伦敦,牛津,剑桥吧。说实话,约克除了有着浓郁的英伦气息,还有着沧桑的历史韵味。约克大教堂是欧洲更大的哥特式教堂,13世纪初建,有着精美的中世纪彩绘玻璃和世界最古老的侧廊。约克的学生出示学生证就可以免费参观,但不能上塔。

 英国人真的很注重礼貌!上车买票一定要对司机说Thanks或是Cheers,要感谢他们为你提供的服务。在路上,你可能经常会听到Sorry,别意外,有可能是他走路碰到你,或是正着急从你身边走过。不管他有没有错,英国人总把Sorry挂在嘴边,也可能是他没听到你说什么或是不明白你说什么。

 衣食住行:像英国人一样生活

 英国人的早餐通常是麦片粥冲牛奶或一杯果汁,涂黄油的吐司,煎培根、香肠、鸡蛋、蘑菇、番茄等,全吃完特别饱。午餐多是简餐,三明治就一杯咖啡。如果吃的丰盛点,一般主菜是烤鸡肉、牛肉、鱼等。蔬菜一般都不加工,放盘子里浇点橄榄油就吃。主食煮土豆,烤土豆,薯条,薯饼。

 到了约克,一定要体验一下英式下午茶Betty's。约好友二三,要一壶茶,大吉岭或伯爵茶,想喝奶茶就自己加牛奶和方糖。要一个三层点心盘,从上至下依次摆着水果塔与小蛋糕、英式松饼和三明治,传统要由下往上吃。边聊天边品茶吃点心,轻松自在的享受一个悠闲惬意的午后。很英国!

 刚到约克时,学校宿舍还不能住,就投奔了当地的B&B,Bed&Breakfast,提供住宿和早餐的旅店。在英国B&B很多,尤其是旅游城市特别多。我住的是两个老头开的,人特别好,入住之前有问题给他们发邮件,很快就给了回复。我行李特别重,也帮我搬到房间。房间干净温馨,很有家的感觉。

 英国超市有TESCO,ASDA,Morrison等,每家超市都有自己的特色。TESCO规模有大有小,但必需品齐全。ASDA离市区远,但规模大品种全。Morrison很大,东西全也便宜。Iceland多是冷冻产品,东西便宜。Sain *** ury's很便民。M&S贵但是质量好。不想排队可以尝试自助结账,自己扫码很有趣。

 逛超市推荐大家去Sain *** ury's,生鲜质素比Tesco好一些,但是价格差不多。不推荐没车的童鞋使用超市的Home delivery 服务,送上门的生鲜肉类都不是最新鲜的,所以还是大家辛苦一点,和室友拼车去吧。

 英国的银行很多,在英格兰,可以考虑HSBC, Lloyds TSB和Barclays。选择哪家,要看他的服务和规模。很多留学生用TSB,不收月费但是办业务排队总等好久。我用的是HSBC虽然有月费但是服务很好。如果你带了比较多的钱且暂时用不到,不如存到Saving account,利息高。回国一定要销户!

但是从许多学生的反馈和经验分享来看,留学英国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体验:

1学术氛围浓厚:英国拥有世界顶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一流的教育资源和学术环境。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教学 *** 和学术成果,有机会与世界级的教授和学者互动交流。

2文化多样性:英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留学生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和文化。在伦敦等大城市,学生们可以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音乐会等各种文化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

3语言能力提升:留学英国可以提高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和听力。学生们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和使用英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4独立生活能力培养:留学生需要自己打理日常生活,如购物、烹饪、清洁等。这可以帮助他们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社交圈子拓展:留学生可以结识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朋友,建立国际友谊。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和志愿者工作,他们还可以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增加人际关系 *** 。留学生活也有一些挑战和困难,如适应新的环境和文化差异、学习压力等。但总体来说,留学英国可以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运气比较好,能够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实为人生一大幸事。 剑桥和哈佛都是世界一流高校,很难说谁更好一些。实际上,哈佛大学就是由剑桥大学的一批学者创立的。哈佛大学所在的地方,名字也叫Cambridge,和剑桥完全一样。但是国内经常翻译为坎布里奇,以区别于英国的剑桥。刚到哈佛的时候,和同学们聊天,他们一口一个Cambridge搞得我很迷糊,老觉得他们是在说英国那个。

 尽管二者有如此的渊源,英国和美国也同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建立的英语国家,但在两个地方生活学习的感觉其实差别很大。没有在两地长期居住生活的中国人,很难想象。在两个国家学习,培养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想要申请出国的同学,很有必要了解这些差异。

 一

 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是世界上都很有名的,刚一接触,会觉得他们彬彬有礼,言谈举止都非常有风度,很有贵族范,膜拜之情油然而生。但接触久了,就会发现这种彬彬有礼的背后,多少隐藏着一些傲慢和保守。他们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礼仪和态度,很难做深入坦诚的交流,即使你在英国呆很长的时间,也很难融入他们的圈子。在英国,不同文化背景来的人们会更喜欢呆在自己国家的那个小圈子里面,文化之间的交融并不密切。英国本土的学生,周末就凑到酒吧喝酒狂欢;俄罗斯的同学们会每个周末到东正教堂做礼拜;中国的学生则会每个周末聚餐打牌;法国人、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都有自己的小圈子。我在英国呆了很长时间,几乎没有交到什么外国的好朋友,天天凑在一起的还是那几个中国同学。

 刚开始,我还以为英国人和美国人是一伙的,因为他们都说英语。后来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去苏格兰旅游的时候,遇到一个到英国来旅游的美国小伙子,我们请他一块吃我们做的饭。他很开心,就跟我们聊起来。谈到英国人,他说:“Our governments are OK, but our people are quite different”英国 *** 和美国 *** 在外交政策上总是一个鼻孔出气,但英国人和美国人其实互相瞧不上。英国人认为美国人缺乏教养、庸俗堕落,美国人则认为英国人高傲保守,冷漠刻板。

 等我到了美国,立刻感觉到这种巨大的差异。美国佬是很大大咧咧的,说话的时候动作很夸张,对人总是充满热情。因为没有那么多规矩和礼貌,沟通起来反而更容易。感恩节的时候,我们的教务秘书——一个西点军校的毕业生、退役军官,把各个国家的同学们邀请到他家里聚餐——这种在英国几乎不可能发生。他的家非常大,就像宫殿一样,客厅可以容纳50人同时进餐。我们吃的很开心,在席间致辞的时候,他就说:欢迎你们来到美国,请千万不要把自己当做外国人。这里没有外国人。我的爷爷是德国人,我是德国人的后裔;某某教授是爱尔兰人的后裔;某某教授是日本人,我们的主任是葡萄和英国的混血……所以其实大家都一样,往上追溯几代人都是从国外过来的。美国是一个由移民建立的国家,只要你喜欢这里、愿意住在这里,你就是美国人,也可以同时是其它任何国家的人。

 这番话让我觉得非常感动。这是一个大国和她的人民才能有的气度。在英国,这种话几乎不可能听得到——那是一个有着保守的宗教信仰和悠久的历史传承的国家,即使是社交宴会,也一切都得按照古老的传统来。在剑桥,也时常会有各国同学都参加的大聚餐,叫做Formal Hall,翻译成中文应该叫正式晚宴。参与者必须穿正装,在一些比较开放的学院,西装革履可以勉强过关,但在一些历史悠久的保守的学院,比如牛顿所在的三一学院,西服也不行,正式的服装是Gown,就是黑色的学袍——哈利波特**里面穿的那种。吃饭之前所有人起立做祷告,由学院院长用拉丁文说:“感谢主赐予我们食物,阿门!”所有人跟着念:“阿门!”然后坐下吃饭。饭菜永远是三道菜:首先是面包和开胃酒水,然后是土豆和牛排,最后是甜点,挨着顺序上,吃完一道换下一道。晚宴的桌子是一排一排的,不是圆桌,而且吃饭的时候不允许走动,所以你只能和对面以及左右的人聊天,碰到谁是谁,看见隔着两个位置的地方坐着美女,也是没办法过去搭讪的。我刚开始还觉得挺好玩,跑到不同的学院去吃Formal Hall,吃了几次就觉得这种规矩太多的聚餐比较无聊,就懒得去了。

 在周末,传统的英国人会严守基督教关于礼拜日休息的规定,除了出售旅游用品的小店以外(因为他们只有在周末才有好生意),整个剑桥的银行、超市、集市等等通通关门闭户,想要在星期天买些日常生活物资几乎就是不可能的。最神奇的是圣诞节,根据我在国内的经验,这么重要的节日,肯定街上有很多人,有很多好玩的节目……已经跟中国的同学商量好到了晚上出去逛街。谁知道一出门,连个鬼影子都没有,冷清的出了奇。原来平安夜英国人都是在家守着不出门的,唯一有人的地方就是教堂,一个个安静肃穆的坐着,连声咳嗽都没有,听上面的人用古典的拉丁文朗读《圣经》。那种严肃的气氛,我从来没在其它地方见过。我跟我的同学,又听不懂拉丁文,坐着又不敢走动,憋了两个小时可算完事了,这才溜之大吉。

 相比之下,美国不管是周末、重要节日,街上都人满为患。哈佛的周末聚餐和Formal Hall比起来要自由散漫的多。就在肯尼迪学院中间的那个大草坪的石头桌上,摆满了各种食物,有牛肉、土豆、水果、米饭……自己端着一次性餐具去取,然后随意坐在凳子上或者草地上三五成群的聊天,享受周末的阳光……如果赶上盛大的节日,比如一年一度的查尔斯河皮划艇大赛(Head to Charles),那就是沿着查尔斯河的两岸排上各种食物,连绵有好几百米,大部分都是免费的,可以一边观看皮划艇比赛一边各种吃。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人与人的交流、文化和文化的交融,就会变得容易了许多。

 另外一个更具体的对比是,美国的超市食物种类繁多,很容易买到适合中国人胃口的食品,如果到华人超市,不仅国内的食品全都买得到,而且还比美国超市便宜;美国的中餐馆也很多,价格也很公道。反之,英国一般的超市则很少能买到中国食品,专门的中国超市价格又很高,中餐馆数量比较少价格也高。这还是跟美国文化比较宽容有关系:美国佬是只要好吃的东西基本啥都吃,并不拒绝中国食品;而英国人比较保守,所以英国的中国食品主要还是依靠华人这个群体来消费,因此卖这些东西的地方很少,平摊下来各种进货成本就会比较高。

 ——总之,在生活上,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和中国人更接近:比较喜欢享受世俗的生活,吃吃喝喝,没那么多规矩。因此如果一个典型的英国人、一个典型的美国人和一个典型的中国人在一起,如果他们在语言上没有太多沟通的障碍,大部分情况下,你会发现那个美国人会和中国人比较谈得来。正因为如此,对中国的留学生来说,融入美国社会要远比融入英国社会容易得多。

 二

 看起来,我说了英国不少坏话,而把美国的留学生活描写的无比美好。其实,如果有人问我,更喜欢更怀念在哪里的学习和生活。我的回答会非常肯定:剑桥,英国的剑桥。

 保守和刻板,也有它的好处。文化和历史,能够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沉淀。我到剑桥的时候,正好赶上剑桥建校800周年校庆,时间长得有点让人眩晕。几百年前的街道和建筑,保存的非常好,基本上没有怎么变。三一学院、国王学院、皇后学院……这些成立数百年的学院,保留着中世纪的建筑,气势恢宏、美轮美奂,美得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之一眼看到它们的时候,被彻底的震撼了。它们不是被当成文物古迹保存起来供人参观,而是一直在使用,是学生们的宿舍、教室、食堂,老师们的住所、办公室。里面有现代化的供水供电设施,教授的是最前沿的科学,但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还是和几百年前没有太多差异。想到自己将要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和学习,简直快要陶醉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只有在这种地方才能写得出来。

 由于宗教传统深厚、规矩很多,社交活动不像美国那么热闹和诱人,这里就多了一分安静和沉稳。因此,这里才是最适合一个人安静的读书、学习、思考的地方。每个学院,更高大巍峨的建筑,必定是教堂,以凸显人类的渺小和上帝的伟大。那些数百年始终不曾改变的建筑和传统时刻在提醒着人们:你只是这世界匆匆来去的过客。达尔文、牛顿、克伦威尔、凯恩斯、丘吉尔……这些人都到这里来过,看过同样的风景,走过一样的街道。再自命不凡的人物到了这里,都会心生敬畏,懂得谦卑。带着这种心态去读书学习,显然会比带着狂傲之心去学习能够获得更多的进益。

 在剑桥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大部分也会比较关注一些永恒的、抽象的主题,诸如宗教神学之类的,即使是政治学经济学这种比较贴近社会生活的讲座,其内容也会偏向抽象的哲学思考或者数学模型之类,总之就是让正常人绝对听不懂那种,跟现实社会、现实生活隔着那么一段距离。反之,在哈佛,各种讲座就是什么热门讲什么,诸如中东战乱、中国崛起、朝鲜局势、美国大选、金融危机……搞得很热闹。即便是大牌教授举办讲座,一般也会照顾听众的口味,争取讲的通俗易懂,间或的再穿插两个笑话,博得个满堂喝彩。

 英国(其实也包括整个欧洲),它的大学普遍有一种古典的学术氛围,比较强调一个人独自从事长时间的抽象理论研究。而美国则比较注意学以致用,关心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很多人都知道,剑桥大学是世界上出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学校。哈佛和哈佛旁边那所与它几乎齐名的麻省理工(MIT)——它们在美国的地位大体相当于中国的北大和清华——加起来都没有剑桥多。我去剑桥的时候,正好三一学院又有人获得了诺贝尔奖,由于剑桥基本上每隔一两年就会有人得诺贝尔奖,所以大家都见怪不怪了,只是在学校的主页上登了一则简短的新闻。得奖的人的头衔是Dr,也就是某某博士。这个头衔本身就很能说明剑桥的特点——保守、传统。

 因为欧洲古典的大学制度,一个专业只设一个教授职位,只要这个教授不退休或者去世,本专业的其他人再厉害也当不上教授。所以这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仁兄,虽然成就巨大,但是头衔就是某某博士,而不是某某教授。有人认为,这种保守的做法导致了很多优秀人才被美国大学挖走了。因为你在英国水平再高,可能还是个讲师,万一占着教授位置的那位前辈注意锻炼身体、长命百岁,你这辈子再努力可能都没啥希望取而代之。而如果到了美国,立马就可以成为教授。我在剑桥的导师,虽然是博导,但头衔还是Dr。她在国内的同行曾经想邀请她到中国某重点大学来讲课,材料报到学校有关部门,申请通不过:学校规定只有国际著名大学的教授才能被邀请,她只是讲师,不符合要求,如果要来只能路费和食宿自理——按照这个规定,前面那位诺奖得主要想到中国来讲课也只能自掏腰包了。

 这种制度看起来确实比较古板,有些落伍。但是,反过来看,在这种制度下,教授就只是一个荣誉性的职位(有些系则由教授兼任系主任,因此也还是行政职位),不是一个学术评价的标准。大学里面的科研教学人员,就不用天天打破头了的去琢磨怎么评职称。各种职称的考核标准,看起来都很重要很合理,就像我们学生考试一样,可以起到督促老师们努力研究的效果。但是,真正重要的科学发现,可能需要耗尽一个人一生的努力,如果每年都围绕着那几个考核指标团团转,一个人可能就很难做长远的打算,他的很多研究就难免急功近利。像英国的这种模式,一个人可以完全出于对某个领域的热情,数十年如一日的投入其中,三年五年没有任何成果都不必担心,最后可能研究的更深入,更能做出伟大的研究成果。

 这种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如果一个人缺乏雄心壮志,只想混口饭吃,那么由于缺乏硬性的考核标准,他就会安于现状、无所事事。体现到学生的培养上,英国比美国也比较宽松。英国大学的博士研究基本没有很硬的指标,主要是学生自己和导师商量着办,最后提交一篇博士论文通过答辩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了。英国的博士学位一般是三年,硕士只有一年,而且优秀的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读博士无须拥有硕士学位。这就产生一种情况,国内一些优秀的本科生,直接申请到英国读博士。三年以后,他的同学们还刚刚国内硕士毕业,他就已经是英国名校的博士了。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当然具体质量如何并不好说,有可能水平很高,也有可能名不副实。英国教育的核心理念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相反,美国的博士生培养制度就非常严格,他们比较相信制度,不太相信个人的兴趣爱好雄心耐性之类的主观品质。博士一般要五年才能毕业。前两年需要系统的学习本专业的各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然后要阅读本专业指定的数百本专业书籍,参加博士论文申请考试,既有笔试又有面试。考试通过了,才能开始撰写博士论文。在考试通过之前,你的身份就是“PhD student”,考试通过以后,才能被称为“PhD Candidate”。很多难以通过考试,或者博士论文水平创新不足的,一个博士学位读个七八年是常有的事。读博士读一半读不下去了,看不到毕业前景,半路弃学去找工作的,在美国也是一大把。至于硕士的培养,美国一般是两年,也比英国要严格一些。

 因此,我喜欢剑桥胜于哈佛,原因是非常个人化的:我在生活上不太讲究,虽然不喜欢清规戒律,但也并不害怕在英国过清心寡欲的生活。而在学习上比较讨厌太多的考核标准,喜欢自己一个人专研思考。然后,喜欢安静,独自一人在古老的、静谧的校园中漫步沉思,享受那种逃离俗世的纯粹做学问的感觉,思考一些乱七八糟的跟现实没有那么密切联系、没有那么多功利色彩的东西。要做这样的事情,全世界没有比剑桥更好的地方了。

 我想我说的已经够多了,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喜欢享受中式美食,过不惯清淡的生活的,应该会喜欢美国;希望自己的学习的知识能够尽快的学以致用,密切关注世界时事的,应该也会喜欢美国;喜欢被考试等各种形式逼着学习,不然就可能犯懒的,也应该去美国;喜欢人际交往,做事爱扎堆的,应该去美国。希望体验异国文化风情的,应该会更喜欢英国,因为那里的西方传统文化保留得更彻底;喜欢一个安安静静的思考,不想被打扰,希望研习一些纯粹的理论问题而远离世俗喧嚣的,英国应该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当然,这一切都并非绝对,它只是根据我自己的所见所闻而言,仅供各位参考。

网友一:主要真的留学生的圈子确实挺乱的,首先能出去的很少是穷的不行的家庭。大多数家里过得去,另外还有家里特别有钱的。三观正的什么就不说了。主要就是大染缸,人到国外异地他乡谁不想交个朋友什么的,尤其女生。女生去学坏的比男生多的多。反正我身边的就是这样。都是家里条件好的,一个月少说10多万花销的。出国前都是乖乖女,加拿大读两年什么都学会了。堕胎二次,而且给人做小三。

你说没钱就算了。有钱还这样,完全控制不住。身边的圈子都这样,你抵抗不住绚丽的外表。但是里面全部烂掉了。喝酒玩游戏,一帮人男女裸着玩,然后各种那撒相信我就不说了。知道很多人很正。我不否认。但是90后的孩子乃至00后得自我控制力太差。道德观,还有自己信仰都完全没有。说白了,你p了我,我p了你。只要大家不说谁知道?会打扮,一回国真的男生不明真相喜欢的人超级多。我是真了解了,一般不去看这个圈子的你真的不了解。等你了解了,你想死。

这个帖子很久以前的,还有很多人看。我写了这么多不是想骂谁,只是把我了解的写出来。事情都有两面跟好人总比坏人多是一样的。总有好的留学生。但是坏的也很多,他们并不一定是犯罪了,只是生活糜烂到无法想象。在这个颜值和金钱变的最重要的国人心里。很多人看到的只是光鲜的外表,私下里如何你根本看不到,你要是能看到你三观早崩塌了。所以说,不用跟我争辩。你看到好的我恭喜你,你看到不好的请你自我提醒就够了。

网友三:富二代什么的不知道,这是一个真实发生在我发小身上的故事:我的发小父母小学三年级离了婚,他爸先在美国娶了一个巨丑的美籍墨西哥人,然后该上初中那年把我发小带过去了。我大一暑假,他回国了,明显感觉不一样了,本来特别自信张扬的一个人,真的颓了,后来一起吃饭聊天才知道,他刚到美国还可以,后来到了新的高中,是很重视体育的一个高中,他比较胖(虚胖,一跑就喘哪种),又比较黑,本来在学校被歧视的很厉害。当同学知道他后妈是墨西哥人就更加变本加厉,他本不是甘愿被欺负的人,就想团结一下中国留学生和华裔反抗。答应的挺好,出事那天叫人,那几个“同胞”没一个帮忙,帮忙叫大人都不,说到这他就开始泣不成声了。以我对他的了解肯定是发生什么不好的事了,从那以后,他就开始结实当地亚裔小社团。

后来就开始接触 *** 、J女、勒索等等,被抓了几次,后来他爸不愿管他了,就把他发回国内,回国后他学了个焊接,后来开始搞窗帘和灯具,虽然辛苦,但是生活也还不错,明年结婚。各位自己判断吧,这也是一种留学生圈子吧。

(网友评论:这是低端留学阶层,那些有钱人,上的是贵族学校,环境肯定要好一些。)

没出过国,没留过学不知道哦。

以上来源 *** 侵权立删。